海外大师:解读八大最难孩子问题(下)【新妈课】

来源: 微信公众号:新妈课 2016-06-08 20:39:39

  来源:新生代妈妈育儿微信公众号-新妈课;责任编辑:Lee;更多新妈育儿经验分享,辣妈主张,亲子早教、成长问答请关注【微信公众号:xinmake521】

  引子:

  搜狐网母婴频道雕刻未来沙龙第三期,特别总结了8大最难回答的孩子8大疑问。

  在前几期我们特意从从遥远的意大利罗马将马龙曼奇尼教授请到北京,与来自比利时、瑞典、意大利的心理学家与作家进行了一场时空对话,探讨了离异、生死、战争三大话题如何与孩子解释。

  除此之外,其余的5个问题也急需解答,这五个问题是:性,灰色地带,潜规则,无法兑现的承诺,贫富。让我们一次了解个够!

  

  嘉宾简介:

  马龙·曼奇尼,国际精神分析师,团体治疗分析师;意大利罗马马尼大学心理学、哲学与艺术博士;瑞士苏黎世国际分析心理学协会(IAAP)意大利分会(AIPA)成员;美国国际生物能分析疗法学会(IIBA)意大利社会生物能分析组(SIAB)成员;意大利罗马新科考勒大学心理咨询与心身疾病精神病学以及精神性肿瘤学特邀学者;罗马杰米里医院心理咨询师。搜狐母婴金牌自媒体人,北京飞迪曼心理咨询中心特邀国际督导师。

话题4:关于性

  背景:在所有让父母们退避三舍的问题中,首当其冲的显然是有关“性”的。“妈妈,我是从哪儿来的?“为什么幼儿园的男孩子们要站着尿尿啊”“我们三个一起结婚好吗?”“妈妈,他们在干什么呢?(孩子撞见父母亲热或电视上看到亲热镜头)”……

  搜狐母婴:和性有关的镜头,是否要向孩子回避?

  马龙:

  成人不能强迫孩子观看裸体或类似画面。但是,在性自由的社会,比如北欧,瑞典,挪威等,孩子可以毫无障碍的看到父母的裸体——这是因为整个社会对于性和身体亲密接触保持一种开放的态度。在另一些社会体系中,比如中国或我的祖国意大利,类似的行为最好还是避免。

  但是,有一个很重要的现象我要告知大家:孩子不会因为看到父母的裸体而太难受的,他们的感觉反而是“很感兴趣”。从心理学角度讲,实际对于孩子来说,性和其他生活主题一样,有两个层面的知识:一个层面上讲他们确实一无所知;但另一个层面上看,他们准备好了迅速掌握一切,就好像他们已经学过一样。比如你能在3岁孩子的梦境中不可思议的发现人体解剖学的细节,我说的是生殖器官的知识。好像他/她已经了解了女性——也就是母亲——的解剖学知识。孩子不可能在现实中有类似知识的涉猎。那他们是怎么知道的?没人能解答这个问题。当然,精神分析对此有些理论解释,比如荣格的原型理论,他指出不仅行为方式和心理特点可以遗传,某些知识也能遗传。

  搜狐母婴:面对孩子提出诸如此类的挑战性问题,父母首先心理上要做好哪些调整?

  马龙:

  其实孩子“性的兴趣”并不肮脏,肮脏的可能反而是成人的想法。孩子的兴趣就像是对于植物,昆虫和自然界其他事物的兴趣一样。比如,孩子喜欢昆虫而很多成年人都非常讨厌昆虫。这是因为随着成长,我们会逐渐压抑自己,开始排斥很多想法,于是,这些想法只能通过象征来表达。比如昆虫就是一种象征,很多成年人讨厌昆虫的原因,其实是讨厌它的象征含义。相反,孩子喜欢昆虫,他们喜欢世间万物,在能“以正确的方式”将它们展现出来的前提下。

  另一个重点是“隐私”,避免孩子看到任何性交或类似行为的场面。为什么要避免呢?这不是因为“肮脏”。而是因为,第一点,因为孩子会误解。在他们的眼中,做爱不是爱的表达,孩子们觉得它是一种暴力的表现,也会让他们非常害怕。第二点,根据我刚才提到的遗传性,他们也会遗传一些反应。所以,他们虽然不懂甚至会误解,但他们依然能体验到兴奋。孩子的心理难以承受这种兴奋。所以,相比做爱场景造成的害怕,身体的兴奋会让他们更加惊恐万分。由于孩子不能掌控这种兴奋,他们会感到难过和担忧。一旦他们把这种感受和做爱的场景固定到一起,真正的创伤就造成了。这是儿童性教育唯一需要避免的一点,就是他们绝对不能见到做爱的场景。其他问题我们只要掌握大原则即可:在爱的背景下,简单直接,真诚细致。

  搜狐母婴:当孩子就身体构造或者成人眼中与性相关的话题产生疑问时,父母应该如何回答?

  马龙:

  怎么回答这些“令人尴尬”的问题?原则是:请父母竭尽所能诚实作答。当然,我们要尽量用孩子能理解的方式回答他们。

  比如当孩子问:“我从哪里来的?”,鸟叼来或树下捡的都不是好答案,我们需要回答“从妈妈的身体里出来的”。当然,父母需要用恰当的语言来描述。太晦涩的术语和太粗俗的表达,会让孩子难以理解。所以母亲可以说:“现在你在我的怀里,我的爱包围着你。当你小时候,小到没人能看到你的时候,你被我的身体环绕着,在我的身体里逐渐长大。最终你长大了,我决定给你自由,所以现在你变成了一个漂亮的小孩。”你们觉得孩子听到上述解释会难受吗?当然不会。相信我,这种解释不仅有心理依据,还是我多年无数观察总结的成果。

  此类问题的回答或多或少具有相似性。比如:“男孩子为什么站着尿尿?”“因为男孩子的身体结构就是如此啊,可以让他们站着尿尿,而你是小女孩,如果你不想把自己弄脏的话你还是用别的姿势比较好。”这样说没有任何问题。

  从更加操作层面讲,只要父母足够真诚,营造出一个尊重的氛围,我们甚至可以对孩子说:“等你长大一些我再给你解释,因为现在你还理解不了”。孩子如果感受到到了足够的尊重和重视,感受到你诚挚的回应,他们会接受你的解释的。

  搜狐母婴:有些孩子喜欢在人面前裸露自己的身体,这些行为是否与我们讲的“性”有关?

  马龙:

  说到在人前裸露身体的孩子,应该是幼儿。他们和大人不一样,非常着迷于展示自己的裸体。大家可能不知道,3岁前的孩子对自己的粪便都非常自豪,当他们排出大便后,甚至会拿着它到处展示,因为他们觉得它很不错。为什么呢?因为将一个藏匿于内部的物体展现在众目睽睽之下,难道不是一种“创造”的过程吗?当然,这样的理解方式可能会让成年人大跌眼镜。同样,孩子对裸体遵循的是一样的逻辑。另一方面,虽然幼儿对身体结构有些知识,但裸体对他们来说没有“性意味”。相较成年人,孩子和身体连接的更紧密,所以,身体裸露时带给他们的感知觉也比成年人强烈;当然,成年人裸体时也能感受到自由。想象一下孩子裸体时的感受,空气吹拂到皮肤的感觉,想象一下他们体会到的自由和欢畅。对了,我觉得很多父母给孩子穿得太多了,当然这是另一个话题了。成年人一般不会展示身体,但有些性障碍患者会在疾病的压力下暴露自己。

  说到性,探索“性主题”的往往是较大些的孩子。此刻,就是父母必须要回应他们、给他们答案的时刻了。规则是什么呢?“永远别太晚,永远别太早”。父母避免犯错唯一方式就是——要做到“有问”才“有答”。“没问就答”和“答得过多”都不对。如果他们发问,请父母一定要回答,回答需要注意的问题我前面已经说过了。

  

话题5:关于好与坏,或灰色地带

  背景:“这个是好人吗?”“那个是坏人吗?”你是否发现,在与孩子讨论动画片或图书中人物的时候,孩子常常这样问。

  搜狐母婴:孩子对好坏的执着,让成人难以回答,那他们为什么对“好坏”如此纠结?

  马龙:

  我们必须从童年早期谈起,甚至是出生的第一年。婴儿期的世界黑白混淆,所以出生后的婴儿并不爱自己的母亲。爱是什么?爱是一种成熟的情感,所以,我们可以说,出生后的婴儿谁也不爱。但他们却可以“依恋”,依恋和爱是不一样的情感。事实上,依恋是母乳喂养经历的直接结果。但喂奶的体验并不总是那么令人愉悦,有很因素影响婴儿喂奶的体验,无论如何,接下来,婴儿会解读自己的这种体验并产生“想法”。

  哪些因素会影响喂奶的体验呢?比如母亲奶水不够;或者婴儿太饿总满足不了;又或者奶水品质不好(遗憾的是这种情况也时有发生),原因有很多。这些让婴儿的喂奶体验充满挫折感,真的,其远远超出大家的想象。接下来,婴儿会产生一些“思维”(请大家注意,思维是一个更成人化的词语,我在这里仅仅是借鉴一下,婴儿没有什么真实的思维,仅仅是一些感觉,模糊和大致的感觉),一种内疚感(这是我借鉴的另一个成人语言)。是的,人类内疚感最早的起源的确来自于母乳喂养的体验,因为婴儿“认为”喂奶的体验之所以不好,一定是自己的错;如果没有奶水了,一定是自己“摧毁”了母亲的乳房。由此幼稚的“内疚感”逐渐成型,婴儿也形成了某些人是“坏人”的想法。

  接下来发生了什么呢?强烈的原始“内疚感”让婴儿无法负担,于是,婴儿将自己分成了两个部分。当然,我现在讲解的是一种无意识的心理过程。但在婴儿时期,他们几乎就生活在无意识中。接下来,婴儿把自己分为“好自己”和“坏自己”,与此相对,乳房作为一个客体,也被分成“好乳房”和“坏乳房”。好与坏就出现了。好坏即善恶,关乎良知道德,不光是道德,也涉及一个平衡的人格。成长需要面对众多艰难的人生主题,第一个就是如何区分善恶,作为对立面,人必须知道如何在纷繁的世界中找到方向。但紧接着,善恶又必须以一种新的、略微成熟的方式再次结合,否则世界将变成真正的炼狱,因为如果“恶”中毫无“善”、远离一切“美好”,这样的“恶”将非常危险。喂奶的体验中,婴儿拥有一种能力,一种将“好”与“坏”结合的新方式。于是,好坏得以彼此限制,多数情况下是“好”限制“坏”。然后,孩子感觉到自己和母亲均成为了一个整体,一个复杂的整体,一个有点坏但总体上不错的整体。而其中所谓的“坏”,也是另一种能量的源泉,同样需要人们接纳。

  搜狐母婴:刚才您提到婴儿在哺乳的过程中学会区分善恶,并且整合好坏。那么在与他们看动画片或者读书时,我们如何回答他们有关好坏的问题?

  马龙:

  说到书本和电视,事实上,孩子的童话故事中充满了怪兽,暴君,女巫等等,孩子能立即明白他们是坏人。当然,母亲需要安慰孩子,否则他们会充满恐惧感地长大。当他们长到56岁的时候,生活中就会遇到一些这样的人。比如一个坏老师,一个淘气的同学等等,如果教育得当,父母可以帮助孩子用一种不烦恼的方式对待同学,保护自己。至于和老师沟通的事,如果老师真的表现恶劣,则需要父亲出面来行使自己的职责了。

  

话题6:关于“潜规则”

  背景:之前有一条很火的新闻:一位母亲想叫儿子在量身高时弯着双腿“装矮”来逃票,结果诚实的儿子并没有听妈妈的话,从而引来母亲的大声呵斥。类似这样的新闻报道在网上有很多。

  搜狐母婴:父母这样做,除了我们都理解的道德方面的原因之外,不当之处还在哪里?

  马龙:

  其实听到妈妈让孩子弯腿逃票的新闻我就笑了。为什么呢?因为显然母亲完全不了解儿童心理,自然也不了解自己儿子的心理。所有的孩子,不论年龄,心愿永远只有一个——尽快长大。因此期盼他接受自己比实际年龄小是非常奇怪的。这就像期盼一个大人去愉快的接受丢脸一样。但这里潜藏着一个更深、更严肃的问题:事实上,孩子生来高贵,这种高贵和“面子”没有任何关系,而是来自一种与生俱来的诚实与正直。可惜因为环境的影响,因为家庭的教养,最终没几个孩子能在成长过程中保留这种美德。新闻中的男孩成功的拯救了自己本性中的诚实和高贵。我希望他能一直这样!

  事实上,父母的一言一行都逃不过孩子的眼睛,他们观察父母,理解父母,并且毫不留情的评判父母。失去孩子的尊敬代价惨重,而且这种失去不可挽回。只有多年以后,当孩子真正长大成人,拥有非常深邃的生活知识时,他们才能原谅父母。

  搜狐母婴:除此之外,成人世界还有一些潜规则,比如送礼,比如路边的“假乞丐。当孩子有这样那样疑问的时候,怎么解释?

  马龙:

  贿赂和假乞丐呢?我刚才说的内容涵盖了这些主题。除非成长中坏影响已经彻底改变了孩子,一般的孩子都会鄙视和唾弃这种行为。我们不必再教他们什么,他们已经知道了。我们唯一协助他们理解的一点可能是:有时候,我们也能对犯错的人心存怜悯(当然贿赂除外)。

  

话题7:关于无法兑现的承诺

  背景:妈妈们常有这样的困惑:明明答应孩子一件事情,最后却因为自己临时有事或忘记而没法兑现。生活中总有各种各样的无奈,如何处理?

  搜狐母婴:父母这样的做法,其实是忽略了什么?

  马龙:

  关于这一点,我认为孩子虽然小,但他们并不幼稚。这听起来像一句玩笑,但事实确实如此。我的意思是,孩子心理组成中有一部分没有时间概念,所以有的孩子行为表现得甚至很成熟。当然,也要看孩子处于什么年龄段。说到孩子,我们自然涉及到很大的年龄跨度:婴幼儿或三五岁、七八岁、甚至十岁十二岁(当然他们就不再是孩子而是青少年了)等等。去掉年龄的考虑,我想强调一点:所有的孩子都必须得到尊重。但很遗憾,很多人觉得只有老人需要尊重。但实际上,尊重是人类所有关系的基础,没有尊重就没有爱,换句话讲,没有尊重的爱不是真爱。显然,爱孩子就必须尊重孩子。

  好,现在说说承诺。承诺就是债,为人父母,对孩子做出了承诺就必须遵守,否则孩子会感到真正的背叛,他们会停止仰慕父母,因为孩子——大多数是小孩子——认为父母是全能的。孩子会认为:如果“全能”的父母做出了承诺,他们自然可以做到,如果没有做到,孩子会发现父母不再全能了。而且,如果孩子意识到父母在欺骗甚至说谎时,将会造成不可修复的伤口。于是,一个真正的创伤出现了。因此,承诺必须兑现。举个具体的例子:父母显然应该避免做出重大的承诺。请父母们只做能兑现的承诺,不光对孩子,对成年人也一样。

  我有一个很悲伤的例子。我的一位女性心理病患,病得非常重。她告诉我,母亲再次怀孕的时候曾对她承诺,她会迎来一个小弟弟,但最终却生下一个女孩。一个人怎么能做这种承诺呢?出生前谁也不知道孩子的性别。很明显,缺少深思熟虑的情况下,父母做出了一个草率的承诺。

  搜狐母婴:当我们已经做出无法兑现的承诺,如何解释呢?

  马龙:

  那么,对已经无法兑现的承诺,父母又该怎么做呢?首先父母必须给孩子解释承诺不能兑现的原因。当然我并不是说要给孩子道歉,但当孩子脱离幼稚期,相对成熟些时,比如十岁或更大些,父母确实要给孩子道歉。但对于小孩子,要尽量避免道歉。虽然不必道歉,父母还是要解释一下承诺不能兑现的原因。剩下的就只能期待孩子能够接受这个解释了。

  搜狐母婴:刚才说到父母的全能感,如果孩子感到父母全能感丧失,会对他们产生什么影响?

  马龙:

  看孩子多大年龄意识到这一点,也要看什么原因让他们觉得父母丧失了全能感。有些父母们可能不太了解,孩子有时也能接受一些现实。对孩子来说,感到父母“并非全能”不是很严重的伤害。但假如他们是通过“父母没有兑现承诺”而感觉到这一点的话,那就是一个真正的伤害了。

  实际上,五六岁的孩子已经能感到生活的艰辛了,也能感受到“属于自己”的一些恐惧,比如害怕上学等等。因此孩子能接受父母也有自己的难题。当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建立在“充满现实感”和“世间并非万事皆有可能”的基调上时,孩子能接受父母也有困难。因为孩子有时也得放弃自己渴望的东西,满足于亲戚和家长的“有限给予”,所以他们自然也能理解父母也不得不放弃一些“全能感”,此时问题并不严重,相反,承认“并非全能”还将让孩子获得父母另一种意义上的能力。但是,父母不能在孩子面前展现自己的恐惧和脆弱。遗憾的是,父母的脆弱自己很难处理,因为它是一种无意识脆弱,也是父母人格失败的表现。如果真是此类的问题,我只能建议这样的父母去做心理治疗,让自己强大起来,这不仅对他们自己很有好处,对孩子也一样。

  我需要补充几句:当父母放弃全能感时,自然显得有点能力不足,但是,只要不是人格的失败,孩子依然能够接受,不仅如此,他们还将发现父母的另一种潜能。也就是说,孩子能够意识到父亲或母亲——多数情况下是父亲——是一位真正的勇士,因为他能面对现实中的困境。对,父亲不是全能的,但无论现实中遇到什么问题,他都能应对;有时候就算不能解决,只要父亲不把其理解为失败并以此为耻辱,也没有问题。有一点非常重要,父母的无意识会深深影响到孩子。所以,如果父母无意识中存在羞耻感,焦虑和抑郁,孩子马上就能意识到,越小的孩子越明显。遗憾的是大人总觉得孩子什么也不懂,事实并非如此,我得说,孩子其实什么都懂。

  

话题8:关于贫富

  背景:“为什么别的小朋友去幼儿园有爸爸(或保姆)送呢?”“我也想要跟他们一模一样的电动车。”“我觉得老师更喜欢谁谁谁,不喜欢我,因为他的爸爸是做什么什么的。”“我们家真的没有钱吗?”

  搜狐母婴:社会阶层、贫富状况,我们可以说我们活在精神的世界里,但这些问题赤裸裸地出现在我们面前,可以逃避得了吗?

  马龙:

  这已经不是孩子的问题了,更像是家长的问题。因为孩子对钱没什么概念,同样,他们对钱也不感兴趣。春节孩子会收到红包,直接把红包交给父母的孩子大有人在,对,因为他们对钱没兴趣,至少对年幼的孩子来说如此。

  但你的问题呈现了另一个主题,那就是羞耻感。请允许我谈一下它,虽然它已然超越了金钱和贫富的话题。我说过,孩子在无意识层面了解父母的一切,如果父母有羞耻感,他们立即就能觉察到,而这才是真正伤害孩子的地方。孩子能接受父母并非全能,但却无法接受父母羞耻,因为如果父母羞耻,孩子也会开始觉得羞耻,低人一等,显然更多的问题也会应运而生,影响他们未来的生活。所以说到钱,没什么好羞耻的。事实上也不该羞耻,因为贫穷不是罪,当然富裕也不是,事实上很多富裕的人会感到内疚。

  因此,这个话题是前一个话题的延伸:家境贫寒,显然说明了父母并不是全能的。但因为钱对孩子不太重要,只要生活能够继续,其实不会遇到太大问题。当然无法满足生活基本需求则另当别论,我们需要特殊的方法应对。通常情况下,孩子能全然的接受贫穷。但对于青春期后的孩子,家境贫寒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特别是青春期的孩子发现朋友和同学很富裕,穿着时髦的衣服,开着昂贵的车,而自己一无所有的时候,他们会开始感觉到一些羞耻。但如果对孩子从小的教育中渗透一些理念,帮助孩子正视物质的本质含义:即超越基本需求的物质并非生活的必需品,孩子将获益良多。物质丰盈固然好,但没有也不必为此而愧疚,生活还将继续,不会因失去它们而毁灭,这样孩子就能意识到他可以继续自己的生活。

  此外,对孩子的教育还应该具有完整性,要拓展他们的眼界,不能仅仅从贫富的角度教育他们。青少年教育,应该从更广阔,更深入的角度解读生活。告诉他们贫富、阶层只是现实生活的一部分,生活还有其他的领域等待探索。远大心胸和广博见识不仅不会让他们以贫穷为耻,他们反而因此获得一种荣耀,得知如果渴望人生获得成功,他们的自信应该源自对“自己的信任”。这种教育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心理更加“强壮”和“自信”。前提是父母对现实的多面性有良好的解读。虽然人们总认为需要受教育的是孩子,但遗憾的是,很多情况下需要被教育的其实反而是父母。

  搜狐母婴:想要孩子拥有这样的自信,父母需要做哪些去造就孩子这样强大的人格,有没有具体的建议?

  马龙:

  针对富人讲,不是所有的人都用诚实的方式获得财富。显然,用不光明的手段获得财富的人是贪婪的人。贪婪的人如何教育下一代呢?教育的中心自然集中在贪婪,欺骗,占便宜等等,这必然导致内疚感,或者至少成为他们获得更加健康的生活的巨大阻碍,同时阻碍了教育孩子的成果。

  另一方面,贫穷在现实生活中真实存在,它也是父母生活的一部分。我们假设一个贫穷但诚实的父母,必然已倾尽所能摆脱贫困,但他也遇到了问题,当然并非个人问题,可能社会问题,很多人都在遭遇社会问题,这也具有现实基础。孩子一上学或进入上幼儿园,他就会开始意识到贫穷的问题。另一方面,心理适应性好的父母自然能将“自我平衡”和“自信强大”传递给孩子。我再重申一下,我们讨论的情况不包括极端贫困人群,这样的父母挣扎在死亡线上,生活基本需求无法保障,他们遭遇的不仅是严重的社会问题,也会造成严重的心理创伤,对他们的帮助需要大量的金钱、人力和心理援助。

  举个例子,相对比较贫困的家庭,获得满足感的方式可以是鼓励孩子在学校取得好成绩,或在体育方面有所建树。生活太丰富了,除了富裕、金钱还有很多其他领域可以使孩子获得满足。来自贫困家庭的孩子也能找到自信的源泉,也能找到让他们满意的人生。

(翻译:若金 校译:方云兰)

  搜狐母婴温馨提示:

  亲爱的朋友们,这是搜狐母婴“雕刻未来”沙龙第三期《向海外大师提问:如何回答史上最难的8大问题(下篇)》,针对父母们最难解答的8大问题中的其余5大问题,马龙教授给出了独家解读,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此外,关于离异、生死、战争,还有三位专家的解读,链接在此:

  向海外大师提问:如何向孩子解释离异?

  http://baobao.sohu.com/20151222/n432233697.shtml

  向海外大师提问:如何与孩子探讨生命与死亡?

  http://baobao.sohu.com/20151225/n432602812.shtml

  向海外大师提问:如何解释战争与暴力?

  http://baobao.sohu.com/20160105/n433534477.shtml

  针对这三个问题,马龙教授也同样给出了自己的解读,大家可以参考——向海外大师提问:如何回答史上最难的8大问题(上篇)

  http://baobao.sohu.com/20160126/n435853163.shtml

关键词:喂奶 裸体
精彩资讯

angelababy孩子近照及床事细节曝光

鹿晗热巴恋情证据:敷情侣款面膜

关晓彤美胸照曝光 然而却被它抢镜了

“杨洋郑爽公开恋情 微博直播不忘工作

李彩桦离婚选择净身出户 老公是谁资料被扒

肖战为什么被全网封 他还能复出吗

66岁赵雅芝状态绝了 这才是不老神颜

王楚然撞脸刘亦菲 整容了吗旧照被扒

热门推荐
网友评论

妆点网

Copyright © 2007-2020 ZDFACE Corporation
侵权、不良内容快速处理:annmumuzai@foxmail.com
备案号:赣B-20120025-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