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时尚百科!

我要提问
我要提问 我来问答
首页 问题库 明星 正文

【追】范雎为何要提出“远交近攻”,他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追】范雎为何要提出“远交近攻”,他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说到“远交近攻”,很多人都会想起范雎,一般评价说:范雎向秦昭王提出“远交近攻”之策,同时范雎也是秦国历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了“远交近攻”的战略方针的人,这是范雎对秦国的杰出贡献,为秦逐个兼并六国最后统一中国奠定了战略基础,而且对后世影响也相当深远,为中国政治、外交思想史增添了重要的一页,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往下看。

  首先我们明确一点,范雎的“远交近攻”是进行政治斗争迫使魏冉下台的借口。为什么要用范雎的“远交近攻”这一定语?这是因为秦灭六国的战略一直是远交近攻,战略的制定要追溯到秦孝公和商鞅,之后的张仪、魏冉、范雎以及历代秦王都是战略的延续者。中间虽然有一点曲折,但秦国始终能及时进行调整,这是秦国成功的关键。战略的制定者和范雎没关系,范雎延续的还是秦国的既定战略。

  一、魏冉其人

  魏冉是宣太后异父同母的弟弟,秦昭王的舅舅,一生四次担任秦国的相国,权势之大,无人能及。而魏冉是秦国战略的制定者和延续者之一,并且是这些人中最为出色的一个。秦国的战略最初定于秦孝公和商鞅,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攻打魏国夺取天下之脊。其后,秦国的战略一直是围绕这一点展开的。

  具体到魏冉,各国的形势和之前发生很大的变化。一是楚国的衰弱。在秦国战略另一个制定者和延续者张仪的主导下。魏国霸业破灭后的三强秦、齐、楚三国中的楚国,在齐国和秦国的联手下,遭到极大的打击,已经不再成为秦国强有力的对手。

  所以魏冉执政时期,天下大势为秦国、齐国两强并立,另有一个赵国欣欣向上。

  秦国秦灭六国的战略可以用三条道路来概括。那就是豫西通道、晋南豫北通道、武关南阳通道。

  这三条路是秦军东出作战的主要道路。但是这三条道路的地理指向虽然不同,但战略指向却是高度一致,也就是说都是为了秦国打通豫西通道,进占伊洛平原,控制天下之脊,彻底破坏各国合纵的地理联系而服务。所以张仪时期,秦军针对楚国的军事行动,其实本质都是在消除侧翼的威胁。

  但是在魏冉时期,情况发生了变化,所以秦国战略随之进行了调整。打击韩魏的同时,削弱齐国成为当务之急。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这一战略重心的转移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有一个过程。魏冉是秦国战略的延续者。秦国战略的核心就是从豫西通道这一地理捷径来达成战略捷径,把天下一劈为二。但是当年张仪执行这一战略时就遭到极大阻力,这一战略捷径山东六国也不傻,都看在眼里,不容秦国得逞。所以张仪的第一次连横惨遭失败。但是秦惠王马上进行了调整,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收取巴蜀之地、打击义渠,增强秦国实力。二是打击楚国,消除侧翼威胁,为秦军东出扫清障碍。

  对于当年的决策魏冉非常清楚。打通豫西,这还是要做。白起指挥秦军在伊阙大获全胜后,韩魏两国其实已经彻底完蛋了,而右翼的楚国在白起的一再打击下,连郢都都被秦国拿下了。但是因为赵国的崛起,要向豫东平原继续进军依然会遭到极大阻力。所以魏冉再次把矛头瞄准了侧翼的赵国。他的办法是联合齐国,攻赵国而分其地。先弄死赵国,再反过头来对付最大的竞争对手齐国。其实在战术学上也是一模一样的,在形成中央突破向两翼发展来巩固突破口,或者把两翼的战线拉平来消除突出部;然后再突破、再拉平。所以秦国的中央突破战略在受阻后,立即调整转向两翼,就是认识到阻碍中央突破的关键问题是两翼的强国。

  但是齐国并不傻,齐国反过来和赵国联合搞起了五国合纵,虽然这次合纵攻秦没有成功,但也把秦国逼了回去。

  在这种情况下,魏冉意识到只有先解决最大的竞争对手齐国,秦国的战略才能进一步发展。正瞌睡呢,就有人送枕头了。各国的政治家除了少数杰出之士,大多是短视的。秦国的威胁暂时消除,东方各国就开始考虑起齐国的威胁来。在秦国严重参与,燕昭王、乐毅等人的主导下,“五国伐齐”登上历史舞台。从这一点就可以知道,乐毅徒有虚名。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实际上比乐毅强多了。

  秦昭王22年,乐毅率领燕军开始行动。魏冉抓住机会,赶紧派蒙武拿下了齐国的飞地——河东九城。

  秦昭王23年,秦将尉斯离随同各国联军一起攻进齐国,大败齐军于济西。

  在打击齐国的同时,魏冉没有忘掉秦国的核心战略,趁机对魏国、赵国、楚国大举进攻,但是依然不能打通豫西通道,原因很简单,北边还有一个有实力的赵国在,只要赵国实力不减,魏国的大梁是拿不下的,会有四面八方的援军来支援。

  虽然是简述,但是还是说了这么多。我们可以看到魏冉对秦国有三条大功,一是伊阙之战,彻底摧毁了韩魏两国的作战能力。二是进一步打垮了楚国,迫使楚国迁都,彻底消除了楚国在侧翼的威胁。三是利用各国的矛盾,干掉了最大的竞争对手齐国,改两强并立的格局为秦国一家独大。其实秦国一统天下的基础在魏冉手上打好了。

  而且我们可以注意到,魏冉执行的战略是秦国整体战略的延续,本质就是远交近攻。可是“远交近攻”为什么会成为魏冉下台的代名词呢,并且发明权转移到范雎手上呢?

  二、范雎上台

  原因很简单,魏冉是个权臣,虽然是秦昭王的舅舅,但大权独揽,秦昭王早就非常不满了。而范雎逃到秦国后,又急于出人头地,抓住了这一点。范雎抓住了魏冉攻打齐国夺取刚、寿两城是为扩大自己封地定陶的地盘这一点,这是用国家公器牟取个人私利。所以范雎说越过韩魏攻打齐国殊为不智。

  所谓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翻开《秦本纪》就可以知道,在攻打刚、寿两城之前,魏冉一直在干什么。“二十四年,秦取魏安城,至大梁,燕、赵救之,秦军去。二十五年,拔赵二城。二十七年,错攻楚。白起攻赵,取代光狼城。又使司马错发陇西,因蜀攻楚黔中,拔之。二十八年,大良造白起攻楚,取鄢、邓,赦罪人迁之。二十九年,大良造白起攻楚,取郢为南郡,楚王走。周君来。三十年,蜀守若伐楚,取巫郡,及江南为黔中郡。三十一年,白起伐魏,取两城。三十二年,相穰侯攻魏,至大梁,破暴鸢,斩首四万,鸢走,魏入三县请和。三十三年,客卿胡攻魏卷、蔡阳、长社,取之。击芒卯华阳,破之,斩首十五万。魏入南阳以和。”

  魏冉做的事,依然是在打通豫西通道,断天下之脊。

  但是秦昭王和范雎管你魏冉在干什么,他们要的就是一个借口。你魏冉傻,越过韩魏打齐国,当年也是,现在也是,所以你赶紧下台。可怜魏冉为秦国操劳一生,临老了,给自己弄点养老的地盘就成了罪名。

  在秦昭王和范雎嘴里,你魏冉就是“远攻”,傻子。后代很多文人根本就没脑子,史书上写了范雎提出“远交近攻”,就变成了范雎的专利。搞笑了,秦国向来是远交近攻。所以我在前面要加个定语,范雎的远交近攻。

  不过话又说回来,范雎也是有能力的,他也是秦国战略的制定者和延续者之一。在他的手上,秦国深刻认识到战略捷径还是走不通的,必须回到张仪和魏冉的老路上,搞间接战略,从侧翼做文章。而这次的矛头就是赵国。所以有了长平之战,但是我们需要注意的是,攻赵战役其实已经拉开了秦国扫除障碍的最后大幕,但如此重要的战役,秦军大将却不是白起。

  白起很可能是秦国旁系宗室,在魏冉手上被提拔重用,被范雎认为是魏冉的死党。魏冉的成功,白起居功至伟,这个不世出的天才,成为了秦国和魏冉手中最锋利的剑。

  范雎这个人,虽然也是秦国战略重要的执行者和延续者,但人品却是最差的,自私又气量小。司马迁对魏冉的评价是非常到位的:“而秦所以东益地,弱诸侯,尝称帝於天下,天下皆西乡稽首者,穰侯之功也。及其贵极富溢,一夫开说,身折势夺而以忧死,况於羁旅之臣乎!”

  “一夫开说”指的就是正文中“魏人范雎自谓张禄先生,讥穰侯之伐齐,乃越三晋以攻齐也,以此时奸说秦昭王。”

  所以把魏冉整下去的范雎是绝对不可能重用白起的。直到秦军久攻不下,这时范雎做出了他相秦期间的最大贡献,以离间之计让赵国换将,同时秦王让白起代替王龁主持长平之战,秦军终于获胜。按照白起的意思,应该趁机继续攻赵,一劳永逸解决赵国问题,这是秦国打通豫西通道的最后阻碍。韩国当时都看透了这一点,一旦赵国败亡,秦军立即会继续中央突破,于是韩国和赵国一起,让苏代出使秦国,游说范雎。一句话就让范雎点头不已:“今赵亡,秦王王,则武安君必为三公,君能为之下乎?虽无欲为之下,固不得已矣。”

  范雎这个人啊,品德不行,国家利益和个人私利,他毫不犹豫选了私利。范雎非常有能力,但他的自私决定了他只是一个政客,而不是政治家。于是,范雎以秦军长期征战已经疲劳为借口,说服秦王退军。白起这还不气昏了,矛盾就此形成。白起这个人打仗厉害,政治上是幼稚的。白起以为自己和范雎只是意见不同,而范雎其实早已把他视为政敌。

  三、白起之死

  编辑

  才隔了八个月,秦王又决定攻赵,这次白起坚决反对。白起反对并不是因为抱怨和怀恨在心。上一次的时候,秦军虽然疲敝,但赵军主力被歼灭,国内震动,已经是吓破胆的状态。白起继续攻赵,胜利是可期的。虽然白起当时已经有能力灭赵,但从秦国战略来考虑,白起不会灭赵,只会彻底摧毁赵国战争潜力。这是因为秦国攻赵,还是在为中央突破服务,如果灭掉赵国,秦军主力是守还是不守?不守,白白便宜了齐国、燕国和魏国。守,秦军主力就会被拖在赵地,等于强行给自己开辟第二战场,是不划算的。而摧毁赵国战争潜力,是为了秦军继续攻打韩国、魏国时不再有阻碍,攻下大梁,切断东方六国合纵的通道,方便于秦国各个击破。

  八个月后再次攻赵,秦军虽然经过休整,但赵国也得到了恢复时间,特别是赵国从惊恐中走出来,已成哀兵,这个仗不好打;而且当时河内之地秦国并未完全占领,只能从太行山的孔道攻赵,行军路线对秦军是不利的;就算通过太行山,已成哀兵的赵军坚守意志远远不是长平战败后可比,顿于坚城之下,其他诸侯的援兵是很容易抵达邯郸城下的。秦国战略里其实有一条核心,就是要避免与多国联军作战,尽可能单挑其他国家。

  果然攻赵战役非常不利,秦军损失了五校兵力还是不能攻克,而信陵君带着多国联军杀过来了。秦王屡次要求白起出战,白起都以自己生病为由拒绝,还说出了当初不听我的,现在如何,这样的话。

  这句话充分说明了白起没有把范雎视为自己的敌人,他这个人是个纯粹的军人,脑子没朝堂上的斗争这根弦。他要有这根弦,早就布局了,不会说这种动意气的话激怒君主,更让政敌抓住把柄。但范雎不一样,从他上台伊始,白起就是他的眼中钉、肉中刺。范雎只是一个客卿,在秦国毫无根基;重要的是虽然各国都有重用客卿的传统,但范雎的上位是因为他充当了秦王清除魏冉的棋子。秦国的各大贵族家族是不会对范雎有好感的。(郑安平后来投降赵国,秦国群起而呼要处置范雎,秦王被迫下令不准再说郑安平一事,就是明证)因此对于范雎来说,凡是会威胁到他地位的人,他会不择手段,对他地位最直接的威胁,自然是白起。而且范雎之前备受屈辱的生活经历决定了他必然是个得志后手狠手辣的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挥洒永不褪色 浏览  次 2022-06-27 06:00

最佳答案

徐宏俊

【追】范雎为何要提出“远交近攻”,他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说到“远交近攻”,很多人都会想起范雎,一般评价说:范雎向秦昭王提出“远交近攻”之策,同时范雎也是秦国历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了“远交近攻”的战略方针的人,这是范雎对秦国的杰出贡献,为秦逐个兼并六国最后统一中国奠定了战略基础,而且对后世影响也相当深远,为中国政治、外交思想史增添了重要的一页,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往下看。  首先我们明确一点,范雎的“远交近攻”是进行政治斗争迫使魏冉下台的借口。为什么要用范雎的“远交近攻”这一定语?这是因为秦灭六国的战略一直是远交近攻,战略的制定要追溯到秦孝公和商鞅,之后的张仪、魏冉、范雎以及历代秦王都是战略的延续者。中间虽然有一点曲折,但秦国始终能及时进行调整,这是秦国成功的关键。战略的制定者和范雎没关系,范雎延续的还是秦国的既定战略。  一、魏冉其人  魏冉是宣太后异父同母的弟弟,秦昭王的舅舅,一生四次担任秦国的相国,权势之大,无人能及。而魏冉是秦国战略的制定者和延续者之一,并且是这些人中最为出色的一个。秦国的战略最初定于秦孝公和商鞅,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攻打魏国夺取天下之脊。其后,秦国的战略一直是围绕这一点展开的。  具体到魏冉,各国的形势和之前发生很大的变化。一是楚国的衰弱。在秦国战略另一个制定者和延续者张仪的主导下。魏国霸业破灭后的三强秦、齐、楚三国中的楚国,在齐国和秦国的联手下,遭到极大的打击,已经不再成为秦国强有力的对手。  所以魏冉执政时期,天下大势为秦国、齐国两强并立,另有一个赵国欣欣向上。  秦国秦灭六国的战略可以用三条道路来概括。那就是豫西通道、晋南豫北通道、武关南阳通道。  这三条路是秦军东出作战的主要道路。但是这三条道路的地理指向虽然不同,但战略指向却是高度一致,也就是说都是为了秦国打通豫西通道,进占伊洛平原,控制天下之脊,彻底破坏各国合纵的地理联系而服务。所以张仪时期,秦军针对楚国的军事行动,其实本质都是在消除侧翼的威胁。  但是在魏冉时期,情况发生了变化,所以秦国战略随之进行了调整。打击韩魏的同时,削弱齐国成为当务之急。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这一战略重心的转移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有一个过程。魏冉是秦国战略的延续者。秦国战略的核心就是从豫西通道这一地理捷径来达成战略捷径,把天下一劈为二。但是当年张仪执行这一战略时就遭到极大阻力,这一战略捷径山东六国也不傻,都看在眼里,不容秦国得逞。所以张仪的第一次连横惨遭失败。但是秦惠王马上进行了调整,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收取巴蜀之地、打击义渠,增强秦国实力。二是打击楚国,消除侧翼威胁,为秦军东出扫清障碍。  对于当年的决策魏冉非常清楚。打通豫西,这还是要做。白起指挥秦军在伊阙大获全胜后,韩魏两国其实已经彻底完蛋了,而右翼的楚国在白起的一再打击下,连郢都都被秦国拿下了。但是因为赵国的崛起,要向豫东平原继续进军依然会遭到极大阻力。所以魏冉再次把矛头瞄准了侧翼的赵国。他的办法是联合齐国,攻赵国而分其地。先弄死赵国,再反过头来对付最大的竞争对手齐国。其实在战术学上也是一模一样的,在形成中央突破向两翼发展来巩固突破口,或者把两翼的战线拉平来消除突出部;然后再突破、再拉平。所以秦国的中央突破战略在受阻后,立即调整转向两翼,就是认识到阻碍中央突破的关键问题是两翼的强国。  但是齐国并不傻,齐国反过来和赵国联合搞起了五国合纵,虽然这次合纵攻秦没有成功,但也把秦国逼了回去。  在这种情况下,魏冉意识到只有先解决最大的竞争对手齐国,秦国的战略才能进一步发展。正瞌睡呢,就有人送枕头了。各国的政治家除了少数杰出之士,大多是短视的。秦国的威胁暂时消除,东方各国就开始考虑起齐国的威胁来。在秦国严重参与,燕昭王、乐毅等人的主导下,“五国伐齐”登上历史舞台。从这一点就可以知道,乐毅徒有虚名。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实际上比乐毅强多了。  秦昭王22年,乐毅率领燕军开始行动。魏冉抓住机会,赶紧派蒙武拿下了齐国的飞地——河东九城。  秦昭王23年,秦将尉斯离随同各国联军一起攻进齐国,大败齐军于济西。  在打击齐国的同时,魏冉没有忘掉秦国的核心战略,趁机对魏国、赵国、楚国大举进攻,但是依然不能打通豫西通道,原因很简单,北边还有一个有实力的赵国在,只要赵国实力不减,魏国的大梁是拿不下的,会有四面八方的援军来支援。  虽然是简述,但是还是说了这么多。我们可以看到魏冉对秦国有三条大功,一是伊阙之战,彻底摧毁了韩魏两国的作战能力。二是进一步打垮了楚国,迫使楚国迁都,彻底消除了楚国在侧翼的威胁。三是利用各国的矛盾,干掉了最大的竞争对手齐国,改两强并立的格局为秦国一家独大。其实秦国一统天下的基础在魏冉手上打好了。  而且我们可以注意到,魏冉执行的战略是秦国整体战略的延续,本质就是远交近攻。可是“远交近攻”为什么会成为魏冉下台的代名词呢,并且发明权转移到范雎手上呢?  二、范雎上台  原因很简单,魏冉是个权臣,虽然是秦昭王的舅舅,但大权独揽,秦昭王早就非常不满了。而范雎逃到秦国后,又急于出人头地,抓住了这一点。范雎抓住了魏冉攻打齐国夺取刚、寿两城是为扩大自己封地定陶的地盘这一点,这是用国家公器牟取个人私利。所以范雎说越过韩魏攻打齐国殊为不智。  所谓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翻开《秦本纪》就可以知道,在攻打刚、寿两城之前,魏冉一直在干什么。“二十四年,秦取魏安城,至大梁,燕、赵救之,秦军去。二十五年,拔赵二城。二十七年,错攻楚。白起攻赵,取代光狼城。又使司马错发陇西,因蜀攻楚黔中,拔之。二十八年,大良造白起攻楚,取鄢、邓,赦罪人迁之。二十九年,大良造白起攻楚,取郢为南郡,楚王走。周君来。三十年,蜀守若伐楚,取巫郡,及江南为黔中郡。三十一年,白起伐魏,取两城。三十二年,相穰侯攻魏,至大梁,破暴鸢,斩首四万,鸢走,魏入三县请和。三十三年,客卿胡攻魏卷、蔡阳、长社,取之。击芒卯华阳,破之,斩首十五万。魏入南阳以和。”  魏冉做的事,依然是在打通豫西通道,断天下之脊。  但是秦昭王和范雎管你魏冉在干什么,他们要的就是一个借口。你魏冉傻,越过韩魏打齐国,当年也是,现在也是,所以你赶紧下台。可怜魏冉为秦国操劳一生,临老了,给自己弄点养老的地盘就成了罪名。  在秦昭王和范雎嘴里,你魏冉就是“远攻”,傻子。后代很多文人根本就没脑子,史书上写了范雎提出“远交近攻”,就变成了范雎的专利。搞笑了,秦国向来是远交近攻。所以我在前面要加个定语,范雎的远交近攻。  不过话又说回来,范雎也是有能力的,他也是秦国战略的制定者和延续者之一。在他的手上,秦国深刻认识到战略捷径还是走不通的,必须回到张仪和魏冉的老路上,搞间接战略,从侧翼做文章。而这次的矛头就是赵国。所以有了长平之战,但是我们需要注意的是,攻赵战役其实已经拉开了秦国扫除障碍的最后大幕,但如此重要的战役,秦军大将却不是白起。  白起很可能是秦国

提示您:回答为网友贡献,仅供参考。

其它答案
匿名分钟前
[db:网友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