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教】家庭教育中的爱与规则

来源: 妆点网 2020-11-21 21:04:42

  爱孩子和立规矩,从来都不是单选题。这些观点我都赞同,如果孩子做了错事应该怎么办?我们管不管?难道放手也意味着不给孩子立规矩吗?

爱孩子和立规矩,从来都不是单选题。这些观点我都赞同,如果孩子做了错事应该怎么办?我们管不管?难道放手也意味着不给孩子立规矩吗?

当然不是的,孩子需要关爱和信任,希望我们给予放手的空间,但是同样也需要进行行为规范,爱与规则并不冲突,并且很多时候是相辅相成的。关爱和信任是亲子教养所有行为的基础和保障,而规矩和限制则是孩子内心安全堡垒的一环。

把握好这里面的分寸的确很难,我之前分享过的W的例子(文章请戳:打人、发脾气、不听话,孩子怎就成“小霸王”?很可能和家庭有关),其实有一部分原因,也是家庭系统里规则和爱之间的分寸并没有处理好:爸爸只知道爱孩子,却不懂得如何去约束孩子,妈妈只懂得约束孩子,却不知道如何更好去爱孩子。这些都会让整个家庭关系出现失衡。

每一个人之所以称之为“社会人”,是因为我们是群居动物,我们内心是渴望团体中共同的价值观,而行为规范是价值观的体现维度之一。

事实上哪怕我们内心对规则有忐忑,实际我们一直都在参与规则的制定中,而大部分的规则,我们都是出于对孩子的保护而制定的,当我们希望孩子在外面的社区,比如学校和托儿所能够遵守规则之前,我们其实同样帮助孩子理解和遵守家里的规则。

每一个孩子啊,成长里内心都希望可以得到老师和家长适当的约束,因为这同样也是爱的一种表现。合理的规则意识,最起码可以帮助孩子获得以下的能力:

提高环境适应力。现实世界一定是有规范和约束的,这是任何社会人的行为准则,孩子需要明白规则和后果,比如社会场合“不准打人”是规则,而违反了规则之后一定会有某些后果发生,提前明白这些也是孩子对现实世界的准备;

提高社交力。有些规则是很重要的礼节,比如需要人帮忙的时候得提出“请”,损害别人利益的话得道歉,这些规则的提前了解和学习都可以让孩子不仅仅能更好地融入集体,也能明白如何通过恰当的方式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

增强力量和合作性。大家也许没有意识到,其实明确的界限意识是可以帮助孩子减少对抗,孩子不需要去不停测试父母的底线在哪里。比如当我们用积极的态度来陈述规则,告诉孩子“你只能在厨房和客厅吃东西”的时候,孩子是能感受到我们内心想要实现怎么样的家庭期望的,同样当我们强化鼓励的行为的时候,比如告诉孩子“谢谢你专心听我讲话”,都会鼓励孩子更愿意去合作。

让孩子获得安心。其实很多时候不管孩子表现得他们有多么大的能力能掌控一切,但实际上年幼的孩子还是需要我们在细节上给到他们一些引导和指令,这会让孩子对自己的独立性和处理责任的能力更加有信心的。比如当我们跟孩子约定坐车的时候,得坐安全座椅系上安全带,这一定好过让孩子在车里到处乱爬,东倒西歪来得安全和舒服。

所以其实大家也发现了么?很多时候,规则并不是“你不可以做什么”,而更多的是,“我可以做些什么”,“我们可以共同做点什么”。

如何保证我们提出来的规则不仅符合孩子的发展,还能够支持到孩子探索、学习并实践新技能呢?有几点大框架我想跟大家分享。

规则需要符合孩子年龄和能力

家里虽然是孩子意识到规则的第一站,但是太严格或者超出孩子年龄段基础能力的规则,往往都会有反效果。完全放任当然会宠坏孩子,但是太多的限制也会严重限制孩子的自主性。

举个例子,如果你希望一个一岁多的孩子就能够用叉子或勺子吃完他所有的食物,或者约定好家里一定不能够大声说话,这些规则可能很多时候都会给你的实际执行中带来很大的阻力,毕竟前面的那点已经超出了年龄范围,后面的那条又约束得太过太泛,这些过高的期待,会让孩子内心种下“我没有办法让爸妈喜欢我”的阴影。

因此,当我们制定规则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孩子的年龄和能力。我们可以内心希望一岁多的孩子能用勺子和叉子吃完所有的食物,但我们也要明白一点,对于一岁多孩子来说,能够主动拿起勺子和叉子吃,已经是一个很值得鼓励的事情,我们不能指望孩子立刻就能够完美地做到任何的事情。

再比如收拾玩具可能是很多家长内心的期望,但是我们不能完全指望3岁的孩子在没有任何提醒、要求的情况下,就能完全自觉地把玩具放好,更合适的期望是我们可以引导并且提醒孩子,跟家长一起来清理和收拾东西,比如告诉孩子,“我们早点把玩具收拾好,我们就可以快点开展下一个游戏了。”

每制定一个规则,多跟孩子解释一下为什么,以及可以带来怎么样的帮助,都会有利于孩子增进对规则的理解。

规则不能毫无约束力

规则是成人对孩子的一种期待,本身就是“从上到下”的视角,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很多时候,我们在制定规则的时候也容易走两极端,除了太严格超出了孩子能力和年龄范畴之外,还有就是太松散太容易,让孩子感觉自己的每一个行为和举动,都可以得到父母的迎合。

这大多体现在,孩子行为不妥当的时候父母没有及时提醒,或者讲述规则的时候只能使用空洞而无效的威胁,这些都会阻止了孩子对负责任意识的学习。

举个例子,很多蹒跚学步的孩子在生气的时候容易大喊大叫,在发脾气的时候出现打人、扯头发等推搡行为,这些行为当然是这个年龄段常见的表现,也应该得到我们的宽容和理解。

但是宽容和理解并不意味着我们完全“let it go”,什么也不需要去做,相反,我们更应该借此机会引导孩子,告诉他们,即便很生气、内心很难受,但是我们可以有更多的合适的方法来疏解内心的郁闷,“我们可以一起学习更多更合适的方式。”

我们需要注意的恰恰是,我们在这个过程中陈述的方式,当我们希望孩子做得更好的时候,多用肯定句,比如平静而坚定的方式告诉孩子,“我们不尖叫,如果你难受,可以跟我一起做下深呼吸”。

别小看一个一岁的孩子看起来好像什么都不懂,但是孩子能够最直接地感受到你的表情状态,我们的大方、平静和积极,都可以让孩子更快地学会新的方式来调节自己内心的不安。

规则需要保持一致性

这里当然是我们古语一直说的“以身作则”,很多时候家庭的规则是有通用性的,如果我们今天心情好就允许某种行为的发生,第二天又对这种行为反应过度,那么对孩子来说,不仅仅会产生困惑,还会让孩子更进一步想要去测试家庭的底线,找出真正的界限在哪里。

我们制定规则,一定要避开个人主观喜好类的,不定期、但是又必须得强制执行的规则,比如在家里打人觉得是开玩笑,不仅不反对,还跟着孩子一起笑,但是在外面打人却不被允许,觉得不礼貌、很困扰,又或者自己时不时会说脏话,但是又不允许孩子说脏话等等,这些规则不仅会让孩子非常困扰,还会失去了规则本身的价值。

很多时候,家庭的规则不需要多,但一定是我们愿意一视同仁。比如孩子一定会有很多各种各样的不妥当行为,打人、吐口水、推搡、发脾气、说脏话等等,这需要我们敏锐地意识和判断到这些行为,并且以一个温和但坚定的方式去及时引导孩子学习规则,这些都会让孩子更容易形成连贯的行为准则。

如果我们从一开始就告诉孩子,“我能理解你很生气,但我们生气的时候不能打人,我想我们可以一起学习更多合适的方式。” 这才是更具有一致性的规则。

同样,保持规则的一致性,不意味着死板执行。规则不是不可以变动和改变,完全不能协商的规则不仅容易打破整个家庭的平衡,甚至会让孩子觉得自己在家里没有参与价值。只是说我们在调整和改变规则的时候,一定要跟孩子解释理由,给孩子也多一个表达和理解的声音。

比如睡前不能吃东西可能是家里的一个规则,但是如果孩子晚餐没吃好,实在太饿了呢,这里其实并不存在“一定不能破令”,或者“一定需要调整”的绝对教养法则,只是我们在做出最后决定的时候,一定要跟孩子解释,并且观察孩子的状态,让孩子知道我们不是“意气用事”。

再比如睡前哄睡,如果孩子一定要晚点睡觉,其实除了强制让孩子睡觉之外,我们当然也可以通过适度地调整规则,来看看孩子是否有足够的能力承担更多的责任,毕竟睡觉其实是孩子自理能力的一部分,任何人最终都还是自己去判断和管理自己的睡眠作息时间的。

我家孩子也经常会在睡前跟我讨论说“我想怎么样,以及今天我可以延迟多久睡觉吗?”我也会跟他们去试:

“我唯一担心的是你们睡晚了明天早上不仅起不来,也会影响到你明天的整个精神状态,但我们今晚可以去试,延长半小时你们把手头上的事情都做完。只是如果明天早上我很难把你们叫醒,或者老师告诉我你们在学校精神萎靡,那我们明天还是得回到之前的睡眠时间。”

经过这几年下来我们三反复地去建立、测试、调整和讨论,我家孩子也明确知道,超过了9点之后的睡眠会让他们精神萎靡、很难叫醒、容易迟到等等,这些反过来其实也会提高孩子对时间管理的意识,并且更加从容地判断自己的选择后果。

随着孩子年龄越大,其实我也越明白一个道理,教养是无统一标准的,但是我们可以有一些大的原则,可以帮助我们走得更踏实、更安心,并且更清晰。这里其实也同样需要一个平和的心态去帮助我们去观察孩子的一言一行,并且得出自己当下做妥当的决定。

这些都不会有任何教养书告诉我们答案,它需要我们自己跟孩子一起摸索过来。


关键词:
精彩资讯

angelababy孩子近照及床事细节曝光

鹿晗热巴恋情证据:敷情侣款面膜

关晓彤美胸照曝光 然而却被它抢镜了

“杨洋郑爽公开恋情 微博直播不忘工作

李彩桦离婚选择净身出户 老公是谁资料被扒

肖战为什么被全网封 他还能复出吗

66岁赵雅芝状态绝了 这才是不老神颜

王楚然撞脸刘亦菲 整容了吗旧照被扒

热门推荐
网友评论

妆点网

Copyright © 2007-2020 ZDFACE Corporation
侵权、不良内容快速处理:annmumuzai@foxmail.com
备案号:赣B-20120025-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