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共情 ≠ 什么?家长你做对了吗?

来源: 搜狐 2016-11-29 17:37:17

  【最新】共情 ≠ 什么?家长你做对了吗? 责任编辑:Wolt

  Empathy(共情、同理心),在许多英文翻译的心理学或家教书中会看到译者把它翻译为:同情心、移情。了解心理咨询的朋友就知道,共情/同理心、同情心、移情是三个不同的概念。

  在大家日渐关注各类育儿方法的同时,也留意到众多方法都会提到“同理心”这个高频词,许多父母也在有意地尝试变得更有同理心,去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情绪和想法。可是,这个概念,以及背后的方法却不容易掌握。

  共情对很多家长来说早已不是新鲜词了,可是为什么好像很难做到呢?或者,家长觉得自己明明已经在共情了,可孩子却一点都不买账,甚至可能行为上还变本加厉?

  就在前几天,有位妈妈和我说到,孩子当天生病了没去幼儿园,要看动画片,约好了看2集,结果看完了还要看,被强制关机后开始大哭。妈妈给孩子讲了道理,孩子也承认错误了,可是紧接着晚饭也不吃。本来晚上是吃饺子,可孩子非说要吃米饭,一会又要鸡蛋,给了鸡蛋又说不要,总之对着来,气得妈妈打了他的屁股。过后这位妈妈很困惑地问我:难道我共情还不够吗?这样的困惑,我相信不止一位家长有。那究竟什么才是共情呢?如何才能做到共情?在明确什么是共情之前,我们先要了解什么不是共情。

  共情 ≠ 讲道理、说教

  当孩子有情绪时,尽管家长很想和孩子的情绪连接,可心中总是记挂着要去“纠正”孩子的行为,一心两用的情况下,常常就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开始说教、讲道理。

  思想家、教育家卢梭曾说过,世上最没用的三种教育方法就是:讲道理、发脾气、刻意感动。许多家长已经知道,打骂只是短期有效,长期使用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不利于孩子独立人格和情商的发展。讲道理,听上去比打骂好多了,可为什么还是难以和孩子建立连接呢?

  这首先是因为,当孩子陷入负面情绪中时,大脑处于非整合状态,其负责思考的部分已经无法有效进行工作。这时,父母说道理,孩子往往很难听进去,即使听到了,也很难理解和消化,更别说心悦诚服地执行。说粗话,说别人坏话,像牛奶从锅里潽出来,愤怒得要爆炸了......其次,在讲道理时,家长和孩子的地位往往是不平等的。因此,一旦开启了说教模式,再有道理的言语也变得乏味,难以接受,更容易让孩子觉得“你根本不理解我”,激起孩子的反感和逆反。

  此外,在家长所讲的道理中,十有八九孩子是理亏的一方,而家长总是在理的那一方,潜台词就是“我好,你不好”。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不但要处理自己的负面情绪,还要面对家长隐含的指责,内心是很挣扎的。

  因此,一旦觉察到家长开始说教,有些孩子会爆发更多的负面情绪,冲家长发火;有些则自动关闭了听觉通道,让自己好受一点;最糟糕的是,有些甚至需要隔离自己的感受,才能让自己有喘息的空间。

  如果这样的情形重复发生,慢慢地就会变成一种自动化的反应模式。习惯于隔离自己感受的孩子,长大后会显得特别漠然,对自己和对别人的情绪反应都失去觉察。而对讲道理有许多逆反情绪的孩子,长大后会特别喜欢反驳别人。不管多么中肯的道理,他总能找出其中的漏洞和别人理论,已经不是为了真理而辩。而他们的潜台词,其实只是那个小时候在心底环绕了很久却没能发出的声音:“你不能制服我”。因此,当孩子有负面情绪时,家长一开始讲道理,无意中就已切断了与孩子连接的桥梁。

  共情 ≠ 同情

  共情和同情,一字之差,意思却大相径庭。虽然两者都是在传达爱,然而,同情的本质是怜悯。如果家长对孩子施以同情,则两者在地位上仍然不对等。施者很难感觉到这种不对等,但对于受者来说,由于其不对等,就很难感受到全然的被尊重和真正的共鸣。

  由于这种意识上的不对等,同情将对方放在了一个较低的位置上,无形中矮化了对方,会挫伤对方自我振作的力量。生活中常能见到,有些孩子摔倒以后,本来自己已经要爬起来了,可是旁边的大人一看,“哎呀,怎么皮都擦破了,太可怜了!”结果孩子一屁股又坐回去开始哭起来。因此,同情也会对建立真正平等的连接产生阻隔。

  共情 ≠ 比惨

  共情既然不是同情,不是居高临下,那有些人就说,我看到你很惨,我让你知道我比你更惨,你感觉会不会好点?

  基于这样的想法,我们在听别人诉苦的时候,为了安慰别人,有时会把自己的陈年旧账也拎出来翻一翻,会说:“你这个不算什么,我那时……”让对方知道,我们不仅经历过这样的苦,甚至比她还更苦。

  这样做的效果如何呢?我们在家长课堂上也会做这样的实验。有些参与者感觉会好一些,但更多参与者会觉得,明明我在说我的感受,不知道怎么回事转移到你的感受上去了?好像我的感受不值一提,我并没有被真正地倾听。因此,在这种情形下,沟通双方的地位仍然不对等,关注点依然不是在对方身上,很难帮助对方疏导情绪。宝贝猫丢了,或者心爱的玩具碎了,又后悔,又痛心,胃里难受,喉咙发堵,真是太痛苦了,哭成了一个泪人儿。

  共情 ≠ 放任行为

  还有些人会认为,既然要共情,我需要理解孩子,而孩子的做法都是事出有因,因此我必须无条件地允许孩子的行为。这种想法,是把情绪和行为混为一谈了。

  接纳情绪,不代表要允许所有的行为。如果孩子的行为伤害到自己、别人或环境,依然需要有适当的引导。家长需要多倾听孩子,去找出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还需要和孩子一起去探索,除了这么做,是否还可以有更好的选择。

  共情 ≠ 给建议

  给建议也是共情中最常遇到的障碍。常常,烦恼的妻子只是想发发牢骚,可是理性的丈夫一听,马上开启打猎模式,“这肯定是你哪里没做好。下次你遇到这种情形,应该这样才行……”结果两人不欢而散。

  在家长课堂上,家长们还反馈,这样给建议的结果,还往往招来对方的反驳。“这个建议我试过了,没有用。那个我也试过了……”不但情绪没有得到缓解,而且由于许多方法试过且不奏效,反而增添了更多的沮丧。

  这在亲子关系当中也是一样的。正常情况下,家长是能够觉察到孩子已经在负面情绪当中的。可是,许多家长为了尽快平息孩子的情绪,还没来得及和孩子建立连接,就已给出了一堆的建议。当这些建议不被孩子采纳,孩子的情绪开始升级时,家长又会陷入焦灼的情绪或是评判当中,要么否定孩子:“这孩子怎么这么倔”,要么自我否定:“我怎么连这种小事都搞不定”。这些情绪和评价,都阻碍了家长去感受孩子的感受,建立真正的连接。权威,就是说一不二!看一看爸爸妈妈吧,还有老师、校长、警察......

  共情 ≠ 解决行为问题

  我们在课堂上讲解共情做完练习之后,家长常常会有这样的困惑:我是连接了孩子的情绪,可是问题还是没解决啊!或是,我已经用了共情了,可孩子还是那样干怎么办?

  必须澄清,共情的首要目的不是用来引导孩子的行为。孩子具有天然的觉察力。如果家长在共情的时候怀着要搞定孩子的想法,往往会招致失败。


最新消息:《【最新】共情 ≠ 什么?家长你做对了吗?》相关视频内容,可关注微信公众号(starxinbei)阅读。
关键词:[db:关键字]
精彩资讯

angelababy孩子近照及床事细节曝光

鹿晗热巴恋情证据:敷情侣款面膜

关晓彤美胸照曝光 然而却被它抢镜了

“杨洋郑爽公开恋情 微博直播不忘工作

李彩桦离婚选择净身出户 老公是谁资料被扒

肖战为什么被全网封 他还能复出吗

66岁赵雅芝状态绝了 这才是不老神颜

王楚然撞脸刘亦菲 整容了吗旧照被扒

热门推荐
网友评论

妆点网

Copyright © 2007-2020 ZDFACE Corporation
侵权、不良内容快速处理:annmumuzai@foxmail.com
备案号:赣B-20120025-3
All Rights Reserved